江西农博会 近年来,江西省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助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出台扶持政策、开展示范带动、宣传推广模式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取得了显着成效。 “目前,全省有近40个县在项目区发展稻渔工程,其中,彭泽、都昌、余干、万载、鄱阳、南城等县发展面积5万亩以上,2018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实现翻番,**全国*五位。”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副局长易建平说。 六大模式 打造稻渔产业王国 在江西,稻渔综合种养并不仅仅是在稻田中套养小龙虾这样简单。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创新推广了稻虾、稻鳖、稻蛙、稻鳅、稻鱼、稻蟹等六大模式。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局长张金保说:“2016年以来,江西稻虾连(共)作技术模式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全省稻虾连(共)作模式种养面积60万亩,主要分布在九江、上饶、南昌、吉安、宜春、赣州、抚州等地,特别适合在我省滨湖地区进行种植养殖。” 根据测算,稻渔综合种养每亩可减少化肥施用量30%、农药施用量50%以上;水产品产量达9.79万吨,增幅20.09%,亩均增效1600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近16亿元。 以江西省恒湖综合垦殖场为例,经测产,2016年至2017年两年平均亩产小龙虾90公斤,售价36元/公斤,亩均收入3240元,扣除养殖成本1740元(包括苗种、水草、调水、饲料等费用),净利润1500元。稻谷亩产量450公斤,以单价4元/公斤计算,产值可达1800元,扣除每亩田稻谷生产成本700元,稻谷纯收入可达1100元,亩纯收入可达2600元。 借梯登高 稻渔品牌越唱越响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龙宇闻说,借助“鄱阳湖”这块金字招牌,江西重点打造“鄱阳湖”牌小龙虾、大闸蟹、甲鱼、泥鳅等一系列稻渔产品,同时利用文化节庆、展示展销、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扩大“鄱阳湖”牌稻渔产品的影响力、**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江西稻渔产品品牌不断“闯入”人们的视野。2018年,在“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上海)展销会上,江西稻渔产品很快被**一空;江西省内的企业多次获得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比推介活动金奖。 近年来,彭泽县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让鄱阳湖大闸蟹、虾、鱼类和**稻米身价大涨,而这一切,得益于当地大力实施的“一虾一蟹”工程。据介绍,该县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通过**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模式,出台虾蟹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以推进工业园区的力度推进农业示范园建设,通过园区规划、基地示范、****的作用,做大做强稻(蟹)虾产业,打响鄱阳湖水产品品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全县稻虾(蟹)共作面积已达2.5万亩,百亩以上养殖户115户,虾蟹产量2600吨。预计到2020年,全县养殖户可达2000户,带动800多农户增收,500多户贫困户脱贫。 助力扶贫 农户增收路子更宽 如今在江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富裕起来。 2018年初,地处贵溪市西北郊的鸿塘镇成立了大川稻虾共作合作社,率先在付家村邓家组通过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合作社,投资200余万元养殖稻虾380余亩,全年产小龙虾三批共16万多斤,生产**稻谷22万余斤,总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收入95万元,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4万元,一举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壳”任务,在有限的农田内实现了“一田双收、一水两用”。据介绍,今年该镇稻渔产业项目面积达到2700多亩,实现9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为村民和贫困户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良田变成园区,园区成为景区,来这里参观、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产品好销了,收入增加了。”在彭泽县浪溪镇万亩稻虾(蟹)共作基地里,种养大户钱东升笑得合不拢嘴。 钱东升算了一笔账:“我今年**季度稻虾荸荠共作基地面积达到206亩,共投放小龙虾苗1万斤,收获成虾52500斤,平均亩产260斤;后期**稻种植146亩,预计亩产600至800斤;荸荠种植60亩,亩产5000至6000斤,每斤按市场批发价2.5元,**一项就可增加收入上万元。” 2018年,江西省投入稻渔综合种养扶贫资金2110万元,打造了都昌稻虾、余江稻鳖、彭泽稻虾等一批产业扶贫典型模式,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增收。据统计,全省有180余家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接3900余户贫困户,为其带来稳定增收。(文洪瑛)